2025年07月25日10:23 來源:新華網
“上面千條線,下面一根針”“台賬越來越多,重復填報累人”“事務性工作佔據了大量時間,連走訪居民家裡的次數都變少了”……過去,這是一些基層在工作中面臨的瓶頸難題。
5月12日,在楊浦區殷行街道第五綜合網格工作站,市光一村第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慶(右)和市光二村第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王連鳳討論通過“一鍵呼叫”與居民高效溝通。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
近年來,上海不斷深化“社區雲”基層治理數字化平台應用與創新,通過數據共享,助力工作流程再造,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率和服務水平,讓基層干部從“綁在台賬上”到“忙在點子上”。目前,上海開通該平台的居(村)民委員會總數6700余個,日均使用量138.67萬次。
“過去下沉居村的信息系統條線多、登錄不方便,不同部門的政務系統互不聯通,居民區工作人員不得不在本子上抄下五花八門的賬號密碼,操作時要在多個頁面切換,影響基層工作效率。”楊浦區殷行街道市光一村第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慶對記者說。
隨著新版“社區雲”投入使用,上海15個市級部門下沉居村組織的信息系統,實現了“一次認証、一口登錄”,將居村工作人員從繁瑣的信息系統使用中解脫出來。
“居民區干部一鍵就可以抵達‘千條線’對應的不同信息系統,比以前省力不少。”一年多使用下來,朱慶感受明顯。
不僅是“減系統”,“社區雲”更為基層工作“增效能”。據悉,上海已累計向基層共享回流6.63億條數據,助力基層充分發揮數據治理主動性,提升治理精細化程度。
今年4月,普陀區研發的“百事能AI社工小助手”接入新版“社區雲”,利用AI打造社情分析系統,自動抓取社區問題、熱點及風險點,生成含解決方案與建議的報告,助力決策。
目前,上海各區充分利用回流數據建設近40個特色應用。例如黃浦區的“要素一張圖”實現域內居民、房屋、企業、店鋪等可視化管理﹔鬆江區的“因病致貧預警共享平台”實現救、防並舉,筑牢因病返貧“防火牆”﹔楊浦區殷行街道的“基層數治助手”實現開發智能外呼等智慧場景,解決了居民區干部通知電話“打得耳朵疼”的問題等。
不僅是居民區干部受益,居民也通過“社區雲”得到了更精准的服務,並積極參與社區治理。
最近,不少上海市民關注社區事務時,有了一個“習慣性動作”——打開“上海社區雲”微信小程序。
在上海市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恆豐居民區,居民們對“社區雲”尤為熟悉,這裡的“上雲率”已超過90%。居民們在平台上獲取社區公告、加入互動交流、報名參加活動,還能享受到上門服務等。
恆豐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雋說:“居委會可以在平台‘議事廳’發布議事討論主題,方便廣大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。居民可以通過‘留言板’等在線反饋需求和呼聲,社工及時響應,打通便民服務‘最后一公裡’。”
“我們在‘社區雲’上發布了樓道微整治更換滅火器活動的信息,參與度很高。”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委會主任胡雲說,“以往的更換活動大多是居委會干部發動樓組長一起干,耗時長不說,也無法喚起居民的消防意識。通過‘上雲’發布活動,居民積極性高了,半天就完成了400個滅火器的全部更換。”
5月12日,在楊浦區控江路街道鳳城三村第一居委會門口,14號居民樓組長邵建華展示“社區雲”平台,通過這一平台可以更便利地和居民聯系。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
5月12日,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居民在“社區雲”平台預約后,來到阜新路社區睦鄰中心書畫室寫毛筆字。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
(新華社上海5月21日電 記者蘭天鳴、孫青)